南京首次成功舉辦遇難同胞公祭活動,既有我內心的激情,更因省市領導的支持、順應了人民愛國熱情,但只有將活動持續辦下去,才能真正做出影響,否則是一時熱鬧而已。
  我十分希望活動能像廣島長崎那樣一直做下去,成為地方活動品牌。一個偶然的機會,我得知,一位中央領導對時任省委書記陳煥友說,江蘇舉辦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儀式,事做的不錯,就是人數少了點。因場地狹小、缺乏經驗,集會人數只有800人。陳煥友表示,江蘇一定把這件事辦好。首次舉辦就獲得了中央和省主要領導重視,增強了我們的動力。
  1995年正值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,8月15日,陳煥友率領省及南京市五套班子正職,邀請了駐寧部隊領導在紀念館內隆重舉辦紀念活動。12月13日,陳煥友再次帶領上述領導和省暨南京市社會各界人士,又到館參加悼念大屠殺遇難同胞58周年儀式。1995年的悼念活動是第二次辦,但規格與參加人數大大超過首屆,73家海內外媒體前來報道,世界7大通訊社都來採訪,活動影響力遍及全球。
  這一天,在江蘇視察的楊尚昆到館祭奠。他在參觀憑吊中說,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野蠻的暴行,是一場空前的劫難。抗戰雖然勝利50周年了,但我們要記住這個歷史的教訓,要明白一個道理,落後是要挨打的,一定要把國家建設得繁榮富強。
  連續兩年成功為今後的活動鋪平了道路,公祭因此固定下來。為活動能夠持久,省市領導取得共識,活動分“大小年”,逢五或十周年謂之“大年”,其他為“小年”。逢“大年”,省市五套班子正職領導都出席,參與活動的社會各界人士1萬人左右;“小年”則由省市五套班子副職參加,集會總人數5000人左右。這個不成文的規定保證了活動經久不息。
  南京公祭活動是對歷史紀念活動的創新,是對歷史資源的深度發掘,也是對歷史負責的人文關懷。公祭不是單純的祭奠亡靈,具有悲劇文化價值、人類警示文化價值、和平教育文化價值、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價值。
  我是南京人,大屠殺歷史主要來自於父輩講述。爺爺1937年曾在南京新街口的銀行工作。大屠殺時爺爺跑回老家六合縣,回南京上班仍看到許多屍體。他告訴我,當年大江里漂著數不清的屍體,慘極了。祖輩的講述在我心裡扎根。我曾讀了戰友徐志耕的《南京大屠殺》,主要是對大屠殺幸存者的採訪,加深了我的瞭解。
  1992年我轉到紀念館任職,到崗第一天就覺得應為這段歷史盡責。特別是任館長21年裡,越發感覺責任重大。有人說我是守靈人。我認為,守靈人有什麼不好?為南京的前輩守靈,為民族的歷史守靈,為國家的重任守靈,值得!
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獨家供稿
  登陸新華報業網(www.xhby.net)、揚子晚報網(www.yangtse.com)、中國江蘇網(www.jschina.com.cn),可查看完整連載。  (原標題:第二次公祭影響世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27hsfw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